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利息计算标准往往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借贷双方若未明确约定利息,则视为无息借贷,出借人无权主张利息。但若双方约定了利息,则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超出法定上限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实践中,部分出借人为规避法律限制,采取砍头息或服务费等名义变相提高利率,这种行为一旦被法院认定,超出部分将被扣除。此外,复利计算也需谨慎,除非双方明确约定且符合法定标准,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利息计算的时间节点同样重要。借贷到期后,若借款人未按时还款,逾期利息的计算标准需区分是否有约定。有约定的从约定,但不得超过法定上限;无约定的,可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出借人会在借款到期后与借款人签订展期协议,此时新旧利息叠加可能突破法定上限,存在被法院调整的风险。
风险防范方面,借贷双方都应提高法律意识。出借人应当确保借贷合同条款清晰明确,特别是利息计算方式、还款期限等关键内容。建议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并保留相关凭证。借款人则需审慎评估还款能力,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当发现对方收取的利息明显过高时,应及时寻求法律帮助。实践中,部分借款人因缺乏证据意识,在还款时未要求出具收据或未注明还款性质,导致后续维权困难。
纠纷解决过程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量借贷双方的过错程度、实际履行情况等因素作出裁判。对于已经支付超过法定上限的利息,借款人可以主张返还或抵扣本金。但需注意诉讼时效问题,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三年内主张为宜。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既能维护双方权益,又可避免漫长的诉讼过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明确,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第二十八条对逾期利率作出规定,第二十九条则规范了逾期利息、违约金或其他费用并存时的处理原则。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法律内容请咨询本站官方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