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纠纷中财产分割,是法律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财产分割,即在离婚或婚姻关系终止时,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的行为。本文将围绕婚姻纠纷中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及处理程序进行探讨。
一、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
《婚姻法》是我国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法律,其中对财产分割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民法典》是我国最新的一部民事法律,其中对财产分割也作出了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1)工资、奖金;
(2)生产、经营的收益;
(3)知识产权的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二、财产分割的处理程序
夫妻双方在离婚或婚姻关系终止时,首先应尝试协商解决财产分割问题。协商过程中,双方应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就共同财产的分割达成一致意见。
如果夫妻双方在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寻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将根据《婚姻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帮助双方达成协议。
如果调解无效,夫妻双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将依法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并作出判决。
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应按照判决书的规定,办理财产分割手续。如果一方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总之,婚姻纠纷中财产分割的法律依据和处理程序,对于维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财产分割问题时,夫妻双方应依法行事,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以实现财产分割的合理、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