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争议处理程序
离婚,作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财产分割是争议较为集中的环节。为了妥善处理财产分割的争议,离婚协议中通常会明确约定争议处理程序。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协商解决
首先,离婚双方应当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就财产分割问题进行协商。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就财产的种类、数量、价值、分割方式等进行充分沟通,力求达成一致意见。若协商不成,可继续以下步骤。
二、调解解决
若离婚双方在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可寻求法院调解。调解程序如下:
提交调解申请书:双方共同向法院提交调解申请书,明确财产分割争议的焦点。
法院受理:法院受理调解申请后,依法进行审查,确认调解主体资格及财产分割争议的事实。
调解员主持调解:法院指派调解员主持调解,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引导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调解协议:双方在调解员主持下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生效: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诉讼解决
若调解不成,离婚双方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程序如下:
提起诉讼:离婚双方共同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相关证据。
法院受理:法院依法审查,确认诉讼主体资格及财产分割争议的事实。
法院审理:法院依法进行审理,组织双方进行举证、质证、辩论。
判决生效: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判决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四、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应当依法分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分割,应当遵循公平、自愿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法院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总之,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争议处理程序包括协商、调解和诉讼三种方式。在处理财产分割争议时,离婚双方应遵循相关法律规定,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