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租赁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租赁关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妨碍租赁权行使的行为,如租赁物的损坏、使用不当等,这严重影响了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为了保护租赁双方的权益,我国法律规定了租赁排除妨害权请求权。本文将围绕租赁排除妨害权请求权进行解析,探讨其法律保护与维权策略。
租赁排除妨害权请求权是指,当承租人在租赁期限内发现租赁物存在妨碍其行使租赁权的行为时,可以向出租人提出排除妨害的请求。这种请求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有明确规定。
在租赁排除妨害权请求权的行使过程中,承租人需要证明以下几点:一是租赁物存在妨碍其行使租赁权的行为;二是该行为给其造成了实际损害;三是出租人未采取排除妨害的措施。只要承租人能够证明以上三点,就可以行使租赁排除妨害权请求权。
在维权过程中,承租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收集证据。承租人要保留好租赁合同、租赁物损坏照片、维修费用票据等相关证据,以证明租赁物存在妨碍其行使租赁权的行为,并证明其已经履行了通知义务。
其次,与出租人协商。在收集到充分证据后,承租人可以先与出租人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出租人同意排除妨害,则双方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排除妨害的具体措施和时间。
第三,寻求法律帮助。如果出租人拒绝排除妨害,承租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出租人排除妨害。在诉讼过程中,承租人应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出租人的行为构成妨碍其行使租赁权。
第四,执行判决。一旦法院判决出租人排除妨害,承租人有权要求出租人执行判决。如果出租人仍不履行,承租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有权请求出租人交付租赁物;租赁物存在妨碍租赁权行使的,承租人有权请求出租人排除妨碍。”
总之,租赁排除妨害权请求权为承租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遇到租赁物存在妨碍其行使租赁权的行为时,承租人应依法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出租人也应履行租赁合同义务,保障承租人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租赁关系才能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法律内容请咨询本站官方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