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纠纷中财产分割是法律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在我国,夫妻双方在离婚时,对于共同财产的分割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流程。
首先,要明确的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在财产分割的操作流程上,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协商:首先,夫妻双方应就财产分割问题进行协商,尽可能达成一致意见。
评估: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可委托专业机构对共同财产进行评估,确定财产价值。
分割:根据评估结果,夫妻双方按照财产价值进行分割。
执行:分割协议达成后,夫妻双方需到相关部门办理财产变更手续,如房产过户、股权变更等。
争议解决:若夫妻双方对财产分割有争议,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财产分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公平原则:财产分割应遵循公平原则,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病残人员的合法权益。
实际贡献: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考虑双方对家庭负担的实际贡献。
财产保全:为防止一方转移、隐匿财产,可在诉讼过程中申请财产保全。
法律依据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男女平等的原则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对财产分割有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婚姻纠纷中财产分割问题,夫妻双方应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在协商、评估、分割等环节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保财产分割的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