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借贷活动中,小额借款合同纠纷频发,其中利息计算方式往往成为争议焦点。由于借贷双方对利率约定不明确或计算方法存在分歧,容易引发法律风险。实践中,部分出借人通过巧立名目收取高额费用,或采用复利计算方式变相提高利率,这些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变相高利贷,导致合同部分条款无效。
利息计算方式不规范可能带来多重法律后果。当约定利率超过法定上限时,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若出借人采取砍头息、服务费等名义变相提高利率,不仅相关费用可能被抵扣本金,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此外,计算周期不明确可能导致利息总额远超预期,引发诉讼时法院将依法调整。值得注意的是,逾期利息与违约金并存时,总额不得超过法定上限,否则超额部分难以获得支持。
为防范相关风险,借贷双方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约定利率标准及计算方式,避免口头约定带来的举证困难。建议在合同中载明是年利率还是月利率,并采用统一的计算基准。对于逾期利息,应当与正常利息区分约定,且总额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出借人应避免在借款时预先扣除利息,确保实际出借金额与合同记载一致。同时,建议保留完整的支付凭证,以便在纠纷发生时能够清晰展示资金流向。
随着金融监管趋严,司法机关对借贷利息的审查更加严格。即便双方自愿约定过高利率,也不能免除法律对利率上限的强制性规定。在纠纷处理过程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量行业惯例、实际履行情况等因素作出裁判。对于网络借贷等新型金融业态,还需特别注意监管部门的特别规定,确保利息计算方式符合行业规范。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法律内容请咨询本站官方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