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的具体法律规定是什么?

03-26 11:28发布

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的具体法律规定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共同积累了大量的财产。然而,当婚姻关系走到尽头,离婚案件中的财产分割问题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我国《民法典》对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的具体法律规定如下:

一、共同财产的认定

  • 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股票、债券、房产、车辆、知识产权收益等。

  • 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应以婚姻登记时间为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为共同财产。

  • 二、财产分割的原则

  • 公平原则: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 照顾子女原则:在分割财产时,应当考虑子女的抚养权益,确保子女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 妻女权益保护原则:在分割财产时,应当充分考虑妇女的合法权益,确保妇女在离婚后享有合理的财产份额。

  • 三、财产分割的具体规定

  • 夫妻双方可以协商确定财产分割方案,经协商一致后,签订财产分割协议。

  • 协商不成时,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人民法院在判决财产分割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 (1)夫妻双方的收入、财产状况;

    (2)夫妻双方的过错程度;

    (3)子女的抚养权益;

    (4)双方的共同生活年限;

    (5)其他应当考虑的因素。

  • 对于夫妻共同财产中的房产、车辆等大宗财产,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归一方所有,并由另一方支付相应的补偿。
  • 四、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津贴等;

    (二)股票、债券、基金份额、保险金等;

    (三)房产、车辆、家具、家电等;

    (四)知识产权收益;

    (五)其他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三条:夫妻离婚时,应当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双方可以协商确定财产分割方案;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照顾子女和妇女权益,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

    总之,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的具体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离婚后的生活稳定。在实际操作中,夫妻双方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合理协商,以实现财产分割的公平公正。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具体法律内容请咨询本站官方律师。
    赞赏支持